|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山东理工大学 (最高/最低分) | 西安科技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21 | 综合 | -/500(普通类一段) | -/548(普通类一段)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矿产资源勘查方面的基本 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获得相关的工程训练,能适应21世纪国内外资源勘查工作的需要,在企 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中从事金属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等资源勘查评价、开发、科学研究及经营管 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牢固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系统 学习地质学与矿产资源勘查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矿产资源勘查和综合评价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矿产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能力。 本专业学生在金属非金属、能源等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可有所侧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意识 和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保证职业诚信;
2.掌握从事资源勘查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计算机 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技能和工作方法;
3.具有对矿产地质、矿产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基本能力;
4.掌握与矿产资源有关的基本实验、测试方法和分析技术;
5.具有对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等现代勘查方法的信息采集、处理、成果解释和综合应 用的能力;
6.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开展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和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并具有 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工程的初步设计与工程取样及矿山(油田)地质工作的能力;
7.熟悉本专业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知识和 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能力;
8.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较强的交流、竞争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9.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主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地质学基础、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藏)理论、成矿(藏)规律、矿石(油气)的 组成和组构鉴定与分析、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矿产勘查技术、地学信息采集处理与综合应用等。
核心课程示例:
1.示例一
(1)固体矿产勘查方向:普通地质学(48学时)、测量学(40学时)、结晶学与矿物学(80学 时)、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40学时)、岩石学(80学时)、地层及古生物(40学时)、构造地质学 (64学时)、地球化学(48学时)、矿石学(40学时)、矿田构造学(32学时)、矿床学A(80学时)、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A(80学时)、矿产综合勘查技术(56学时)、矿床统计预测(48学时)、矿业 工程概论(56学时)、流体包裹体(32学时)、资源经济学(40学时)、矿床地球化学(32学时)。
(2)石油与天然气勘查方向:普通地质学(48学时)、测量学(40学时)、结晶学与矿物学(80 学时)、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40学时)、岩石学(80学时)、地层及古生物(40学时)、构造地质 学(64学时)、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80学时)、含油气盆地沉积学(64学时)、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64学时)、油气地球化学(48学时)、地球物理勘探原理(96学时)、油气勘查与评价(48学时)、 油(气学时)层物理学(48学时)、油(气学时)层物理学(48学时)、地震地质综合解释(48学 时)。
(3)煤及煤层气勘查方向:普通地质学(48学时)、测量学(40学时)、结晶学与矿物学(80 学时)、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40学时)、岩石学(80学时)、地层及古生物(40学时)、构造地质 学(64学时)、煤田地质学(40学时)、煤层气地质学(56学时)、煤岩及煤化学基础(48学时)、聚 煤盆地沉积学(48学时)、煤层气渗流力学(48学时)、煤及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64学时)、煤与 煤层气资源勘查(48学时)、煤与瓦斯共采(48学时)、煤及煤层气钻井工艺(48学时)、煤层气采 气工程(48学时)。
2.示例二
(1)固体矿产勘查方向:地球科学概论(60学时)、结晶学与矿物学(60学时)、晶体光学及 光性矿物学(48学时)、岩石学AI(44学时)、岩石学AⅡ(42学时)、岩石学AⅢ(42学时)、古 生物学与地层学(64学时)、构造地质学(64学时)、矿相学(40学时)、勘查地球物理(48学时)、 勘查地球化学(32学时)、遥感地质学(32学时)、矿床学(72学时)、矿产勘查学(72学时)。
(2)石油与天然气勘查方向:地球科学概论(60学时)、结晶学与矿物学B(60学时)、晶体 光学及光性矿物学(48学时)、岩石学AI(44学时)、岩石学AⅡ(42学时)、岩石学AⅢ(42学 时)、古生物学与地层学(96学时)、构造地质学(64学时)、石油地质学(48学时)、勘探地球物理 (60学时)、油层物理学(32学时)、油气盆地地质学(英语学时)(48学时)、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48学时)、油气田勘探开发方法(32学时)、石油构造分析(32学时)。
3.示例三
(1)固体矿产勘查方向:普通地质学(40学时)、工程测量(32学时)、结晶学与矿物学(72 学时)、晶体光学与岩浆岩石学(80学时)、变质岩石学(40学时)、沉积岩石学(含岩相古地理) (48学时)、地层古生物学(含地史学)(64学时)、构造地质学(72学时)、矿石学与矿相学(48学 时)、地球化学(40学时)、矿床学(80学时)、矿产勘查技术与方法I(72学时)、矿产勘查技术与 方法Ⅱ(128学时)、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40学时)、矿产资源经济学(32学时)、工程技术概论 (32学时)。
(2)石油与天然气勘查方向:普通地质学(48学时)、古生物地层学(40学时)、矿物学(40 学时)、晶体光学及结晶岩石学(72学时)、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64学时)、岩相古地理(32 学时)、构造地质学(72学时)、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析(40学时)、石油地球物理测井原理(48 学时)、地震勘探原理(56学时)、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72学时)、油层物理学(56学时)、油气田 地下地质学(56学时)、地震地下地质学(56学时)、油气田开发基础(56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地质认识实习、地质教学实习、专业教学实习与课程设计、生产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矿物、岩石、化石等鉴定实验,矿石鉴定与可开发性分析与评价,地质、地球物 理、地球化学、遥感信息的综合分析与解释,找矿信息挖掘与定量评价,勘查工程的初步设计与工 程取样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资源勘查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00 |
| 四川 | 资源勘查工程(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13 |
| 海南 | 资源勘查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7 |
| 广西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72 |
| 江西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02 |
| 浙江 | 资源勘查工程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55 |
| 内蒙古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89 |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地质工程专业的相近学科,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教育和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力学、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具有系统的地质学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具有对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技能,能在石油、天然气、煤炭和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从事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士学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资源勘查工程(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2 |
| 重庆 | 资源勘查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8 |
| 广西 | 资源勘查工程(6000元/年)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23 |
| 湖南 | 资源勘查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4 |
| 河南 | 资源勘查工程(主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5 |
| 山东 | 资源勘查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48 |
| 江西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9 |
| 安徽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1 |
| 黑龙江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60 |
| 吉林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61 |
| 辽宁 | 资源勘查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5 |
| 内蒙古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68 |
| 山西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B段 | 普通类 | 530 |
| 河北 | 资源勘查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4 |
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6年,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淄博市,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山东省首批文明校园、“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
学校现有27个学院,24个校级研究院。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1个,本科专业72个,拥有省一流学科3个,拥有农业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培育)等省高水平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已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9个门类,已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4000余人,在学研究生4900余人。
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办学,校园占地3600亩,校舍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37万册,电子图书、期刊(含学位论文)815.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9亿元。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分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1个,设有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拥有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教学类平台28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技类研究平台29个,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社科类研究平台14个。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库设在我校。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坚持引育并举,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现有专任教师2300人,其中教授312人、副教授78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85人。拥有双聘院士、海外院士、长江学者、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4人次;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泰山系列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86人次;特聘教授70人。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1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特色专业5个,首批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精品课程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2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红炉众创空间获批科技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十二五”以来,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重大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万项。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居省属高校前列,第三方评估机构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满意度高,获评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深化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十二五”以来,获批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153项,荣获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75篇,获评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学科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动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与地方共建112个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转化机构,荣获“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科技奖励9项。“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委托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84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73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07项。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重大发明专利被认定为“革命性、颠覆性”成果,独占许可使用费达5.2亿元,创全国最高纪录,荣获山东省专利特别奖。2017至2019年连续3年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2018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9项,一等奖数量位居当年省属高校首位。2019年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办学,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俄罗斯、韩国等32个国家的11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拥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正稳步形成以本、硕、博留学生为主,汉语言教学为辅的留学生培养体系。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生源渠道,建立了多个较为稳定的生源基地。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已建立了一批全英文授课专业,逐步形成吸引留学生的品牌专业群。“十三五”期间,来华来校留学生3810人。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和法国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15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机遇,山东理工大学将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校训,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深化改革,以先行意识抓机遇,以有解思维破难题,大力实施优势学科强化战略和人才工作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能力、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校地融合发展能力、文化引领社会能力,全面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教师发展体系、校院运行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奋力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征程!
按照国家、省以及学校有关资助政策,学校不断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奖助学金、勤工助学为重要支撑,以社会资助、困难补助、绿色通道为辅助的多元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奖助学金 我校现行的奖助学金主要包括以下形式: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社会团体或个人在学校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助学金。
国家助学贷款 我校国家助学贷款现阶段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由国家开发银行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信用贷款,学生可在开学前向入学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办理。
勤工助学 学校设有勤工助学专项经费,每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约2000个校内固定勤工助学岗位。
爱心基金 针对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或突遇特殊困难的学生,学校通过“爱心基金”予以资助。
绿色通道 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开辟“绿色通道”,允许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先办理入学手续,入学后再根据学校有关资助政策申请相关资助。
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1938年迁并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7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分出成立独立的西安矿业学院,是当时隶属原煤炭工业部仅有的2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划转陕西省。1999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学校是应急管理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7年,学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A类,成为陕西省属高校中唯一的A类工程学科;2018年8月,学校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2020年7月,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21万㎡,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20个学院(部)。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涵盖46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现有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6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8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学校现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应用统计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管理(MEM)专业学位授权点,60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地矿、安全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2.3万人。
学校有教职工近2300人,专任教师近1400人,教授、副教授近700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近1300人。其中31人次获国家级“专家学者”称号,101人次获省级“专家学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6人。学校还有一支由300余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18人。
“十二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80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96项,科研经费合同总额已逾16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44项,授权专利4200余项。
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高校合作,也是“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创始院校之一,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麦考瑞大学联合开展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俄罗斯、马来西亚等高校开展本硕博交换生项目,及赴剑桥大学等短期交流项目42个。已招收来自29个国家280名博、硕士及本科国际学生。
60余年来,在教育部、原煤炭工业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几代西科人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紧密结合,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西安科技大学将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西安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资源勘查工程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电气

西安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新能源科学与

西安科技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资源勘查工程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新能源材料与

西安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高分子材料与

西安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无机

西安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材料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资源

西安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测控技术与仪器和资源勘查工程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测控技术与仪器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测控技术与仪器和资源

西安科技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智能制造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智能制造工程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智能制造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这

西安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机械电子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机械电子工程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机械电子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这

西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矿井建设工程四个专业方向)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矿井建设工程四个专业方向)和资源勘查工程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土木工程